2025 Product Strategy 產品策略實務研討
🟠 線上活動

本學習活動包含以下內容:

介紹
📌 授權錄影已完整上架,字幕整理中
・
▍2025/09/20 (六) Product Strategy 產品策略實務研討 - Zoom 線上舉行
今年上半,以「質化研究」為主軸的 UR Meetup 圓滿落幕。來自產業前線的頂尖研究員齊聚一堂,為這個耕耘十年的議題回顧歷程、展望未來。研討會聚焦於使用者回饋、發現與見解,探索產品設計的多種可能,展現使用者研究對產品決策的影響力。
按照慣例,我們將「量化研究」的主題安排在 產品數據實務研討,關注如何以數據分析、量化指標與實際驗證,發現產品成長機會。
然而,打造產品的實戰現場中,從需求模糊走向價值清晰,一款成功的產品,既來自數據驅動洞察,也仰賴團隊協力將「策略」在跌跌撞撞中「執行」,讓產品真正對外「落地」。
因此,今年 Q3 研討會在數據基礎上往前推進,延伸到「產品策略的制定與落地執行」,規劃本次更宏觀且分線進攻的 Product Strategy 產品策略實務研討。
策略不是管理階層的年度討論結果,而是一場跨部門的協作過程:PM 如何拆解與判斷問題、設計如何體現企業風格、行銷如何拓展市場、營運如何保持產品動能。
在這樣的情境下,我們將重點轉向 Product Strategy 產品策略——不只探討策略本身,更關注策略如何在資源有限、需求快速變動、跨部門拉鋸等挑戰下,持續協調、有效執行,面對市場考驗🚀
・

▍本次研討會看點,完整長文可參閱 🔗悠識 FB 貼文
企業策略形成與工作者現場洞察,保持雙向動能,打造強韌產品管理術📈
💼 以企業角度:從企業常見的願景、商業模式出發,逐層拆解為策略、目標,最後落到任務與執行。明確定義每一層所代表的核心含義,藉此凝聚跨團隊共識,提供一致的前進方向,幫助組織決定什麼該做、什麼要取捨。
👨💻 以從業人員角度:真正的專業價值已不再侷限於「完成任務」,而在於是否能「將大格局放在心裡」,並嘗試提出能被採納的觀察。試著從訓練洞察力、養成判斷力、培養長期行動力 3 大方向切入。
組織與工作者之間不是單向的命令與執行,而是一種循環。企業策略需要被落地,才能避免停在紙上藍圖;而工作者洞察需要被組織聽見,才能真正形成影響 ⤵️
・
▍議程與講題
時間/講者 | 議題介紹 |
---|---|
・ 13:30-13:40 (10 mins) ・ | 🗯️ 本場提供錄影 ・ Product Strategy 實務研討開場 ・ 本次特邀台灣敏捷協會理事長、🔗《產品領導人之道》中文版 譯者 Jenson 李文忠擔任主持人🎉 ・ |
・ 13:40~14:20 (40 mins) 產品經理 ・ 侯怡君 Lydia Hou ・ | 🗯️ 本場提供錄影 ・ 從策略到落地:AI 時代的產品實戰 - 克服模糊需求、開發挑戰與跨職能協作 ・ 過去的產品策略,講求市場洞察、資源配置與執行節奏的精準平衡;但在 AI 時代,這個遊戲規則已被徹底改寫—— ・ 從技術門檻的降低、使用者期待的急速提升,到跨部門協作節奏的加快,產品經理面對的挑戰不再只是「做對的事」,更是「在不確定性中快速落地」。 ・ 本次分享中,Lydia 將透過親身專案案例,帶領大家探索如何將策略轉化為可執行的產品計畫、在模糊需求中做出高品質決策,並推動跨職能團隊協作,讓策略和想法創造市場價值。 ・
・ |
・ 14:30~15:10 (40 mins) 華語市場負責人 ・ 陳佳君 Ginger Chen ・ | ・ 一年打開台灣市場:Speak 的 Go-to-Market 策略與跨國團隊心法 ・ Speak 進軍台灣一年,目前已成為市場英文學習服務的主流產品之一,這一切並不是只靠砸廣告和網紅。 ・ 本次 Ginger 將分享以進入市場的操作策略為主軸,分享在制定策略前必須先釐清的關鍵,接著將拆解策略落地的核心步驟。 ・ 除此之外,也會交流產品團隊的工作結構、溝通關鍵,以及外商新創的總部協作模式。 ・
・ |
・ 15:20~16:00 (40 mins)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 產品長暨 AI 實驗室負責人 ・ 温宏鈞 Hung-Chun Wen ・ | 🗯️ 本場提供錄影 ・ 從利基市場到百萬用戶 - 為什麼 CMoney 要開發超過 100 支 APP? ・ 開發超過 100 支 App,看似「瘋狂」,卻是 CMoney 在成長路上刻意的選擇。從最初的小眾利基測試,到最終聚合出百萬用戶級的產品,我們用一次次快速實驗,換取更高的勝率與更快的成長。 ・ 在這裡你會看見:公司策略如何被轉化為產品與運營上的實際行動,以及如何考量「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」來產生策略,最終走出自己的成長曲線。 ・ 這不只是一段產品故事,而是一套可複製的策略方法論,幫助公司少走彎路,找到自己的突破點。 ・
・ |
・ 16:10~16:50 (40 mins) ・ 產品增長顧問 ・ 曾友志 Stanley Tseng ・ | 🗯️ 本場提供錄影 ・ Product-Led Growth 的策略對齊術:顧問帶案的工作坊心法 ・ 講到 Product-Led Growth 大家都會想到 Data-Driver、漏斗分析、AARRR...等,但實際上你面臨的問題並不是沒有作法,而是作法太多,做哪一件事情是最最最有效。 ・ 換個角度來說,你覺得要做A,我覺的要做B,大家沒有共識,官階小的就暫時聽官階大的,最後做了沒效果,心裡就會冷笑說「我早就說過了吧!」 ・ 面對這種狀況,Stanley 本次試圖提出一個流程,這個流程是他當顧問時,直接會在企業內帶 workshop 的方式,透過這樣的方式,來找出最大公約數,而且不是為了共識而共識,找出的真的是最有機會產生最大影響力的事情。 ・ 主要談三件事:
・ |
・ 17:00~17:50 (50 mins) 講者座談 ・ | 🗯️ 本場提供修剪版錄影 ・ 由本次 4 位講者進行更深入、多元的交流探討。 ・ |
・ 17:50~18:00 (10 mins) | 🗯️ 本場提供錄影 ・ Product Strategy 實務研討總結 ・ |
・
・
▍適合對象
對於打造好產品與好服務充滿熱情、正在下海實戰的數位工作者們:
- 產品經理、產品主管:了解如何強化產品運作效率
- 產品設計師、UX 研究員:了解真實產品案例、觀摩不同產業
- 數據分析師:了解如何將 insight 更有效導入產品流程
- 開發人員:了解 AI 時代下的產品策略
- 對本次主題感興趣者
・
・
▍票價及票種優惠
本次提供部分場次觀看錄影,僅購買會後錄影票者,可詳閱方案說明及 FAQ 了解票券內容。
若有大量購票需求,歡迎企業來信 edu@userxper.com 詢問團購方案,企業方案將優於公開票價🙏
・
・
・
▍共同策展夥伴
特別感謝好夥伴們對議題的提點,並協助邀請嘉賓:

・
・
▍社群合作夥伴

內容共 8 個單元•總時數約 3.5 小時
講師
李文忠 Jenson Lee
Jenson 擁有二十年以上的跨產業從業經驗,涉足網路、數位、新創、電商、行動應用服務、AIoT 安控及人資雲端 SaaS 等領域,專長涵蓋團隊領導、產品管理、專案管理、軟體開發、行銷及使用者經驗研究與設計。
他長期投身並推動產品、技術、引導及創業等社群活動,秉持著持續學習與回饋的精神,視其為促進自我成長與產業進步的重要力量。Jenson 在教學、演講與企業合作方面經驗豐富,現於多家企業提供產品經理與敏捷開發相關的教育訓練、工作坊與顧問服務,同時擔任產品經理職涯教練,協助專業人才在產品領域持續精進與發展。
侯怡君 Lydia Hou
現任漸強實驗室(Crescendo Lab)產品經理,專注於 SaaS 與 Martech 領域的產品策略與數據導向實踐。擅長從商業目標拆解指標,規劃具擴展性的產品成長路徑。目前負責 MAAC(多渠道行銷自動化平台)核心功能的策略與規劃,服務橫跨台灣、日本與泰國的國際品牌。
隨著 AI 技術快速演進,亦參與多項 AI 應用功能導入,涵蓋 AI Agent、AI Co-pilot 等場景,並負責 Pilot 客戶的導入驗證。近期專注於探索 AI 時代下的產品策略與落地方向,以及跨職能團隊的協作重塑,持續在不確定性中尋求共創與價值實現的可能性。
陳佳君 Ginger Chen
Ginger Chen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成長策略專家,目前負責領導 Speak 在華語市場的上市策略。Ginger 在科技新創領域擁有近十年的經驗,專長於業務營運、成長行銷策略等。在加入 Speak 之前,她是 PressPlay Academy 的課程營運總監,PressPlay Academy 是一個領先的線上教育平台,她在那裡推動用戶獲取、業務成長和策略合作夥伴關係。
除此之外,Ginger 也曾於英語學習平台 VoiceTube 擔任關鍵行銷職位,在該職位中協助發展新產品上市策略,並領導跨職能團隊擴展新的業務部門。Ginger 在 LEXUS 和奧美的早期工作中積累了品牌行銷和專案管理的背景,累積了品牌和推動具影響力的行銷活動的能力。
温宏鈞 Hung-Chun Wen
在一間公司任職超過 10 年的產品經理,對外都戲稱每 3 年公司的轉變就像是換了一間公司,經歷超過 100 個產品開發、迭代的心路歷程,過程中的副產品是開設 PM 的培訓營隊,培訓超過 30+ 位想轉職、剛畢業的人成為產品經理,期待能把這些經歷寫下來,分享給更多產品經理,減少不必要走的的彎路,替台灣數位產品經理的環境做出一絲貢獻。
曾友志 Stanley Tseng
外號「Mr. PM 下午先生」,現為資深產品與成長顧問,長年協助企業加速產品成長,擅長結合數據分析、用戶洞察與敏捷迭代,快速找到驅動成長的槓桿點。
為了做產品增長,成為一個超級雜學的人,會投廣告、做SEO、產品規劃、敏捷開發、數據分析、短影音操盤...。認為最令人開心的事情,就是看到關鍵指標指數型成長,在先前 APP 創業和擔任企業顧問的歷程中,至少經歷過五次指數或N倍成長,希望這些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方法,幫助更多團隊突破成長瓶頸。
・MarTech, EdTech, SaaS 企業產品陪跑教練
・產品經理 x 成長駭客 | Mr. PM下午先生 站長
常見問題

本學習活動包含以下內容:
